中国茶:在穿越历史跨越国界中迎来新发展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公元5世纪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特产之一,茶叶就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叶不仅是中国规模巨大、品类繁多的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一个传统产业,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更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那片“金叶子”,氤氲茶香向世界传递着古老国度的开放共融。
在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47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260名外宾参加,上千家经销商近万种茶叶及咖啡品种参展。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各国政府官员、企业家,因茶相聚、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茶博会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希望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践行开放发展新理念,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打造成发扬丝路精神的新载体、促进合作交流的‘连心桥’,让中国茶更广泛、更深入地走向世界。
数据显示,全球产茶国和地区已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人。茶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2016年,中国茶园面积287万公顷、产量240多万吨,种植规模世界第一,消费量超过200万吨,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红、青、黑、白、黄6大茶类的国家。
茶叶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如今,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产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做强茶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
茶产业多分布在南方山区,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集中产区茶叶收入占农民收入50%以上。实现农村的小康和脱贫目标,特别是大别山、武陵山、乌蒙山、滇西边境山区等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力发展茶产业是一条大有前途的增收之路。
小小一片茶,承载时代大主题。中国茶如何从“大”变“强”?在本届茶博会上,信号已经明确:
——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推进绿色生产,建设标准茶园,在最适宜的区域,靠最优良的环境,用最健康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茶叶;推进绿色加工,提升机械化水平,发展精深加工。
——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产业基础、顺应市场需求,建设一批茶叶生产优势区,培育一批茶叶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国际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
——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将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传承相融合,让栽茶、采茶、品茶等传统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不断发扬光大,勾勒“醉”美茶园,讲述中国茶故事。
韩长赋在展会上讲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2012年他到美国访问时,在纽约第五大道一家很大的茶叶店,问店员是否有中国茶,回答说没有。同行者一眼看见了龙井茶,但店员却说那是欧洲的龙井。他表示,一定要做大做强中国茶叶品牌,并精于加工、善于营销,使之一举成名天下知。
西湖龙井炒茶传承人胡国雄说,西湖龙井这一中国茶的名片要在全世界走得更远,需要一批老手艺人对技艺的坚守,更需要建立品牌,确保货真价实的地道西湖龙井能让更多人认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融入到这一杯茶中。
不仅是西湖龙井,如今,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安化黑茶、安吉白茶等一批特色鲜明的茶品牌正在发展壮大。2016年全国名优茶产量占45.8%,涌现出一批大型茶叶集团。同时,茶具、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衍生品不断涌现,茶旅游蓬勃发展。从品质到品牌再到文化,打造茶产业价值链的路径已经清晰。
农业部已确定今年是“农业品牌推进年”,将通过品牌发力,带动生产和流通,打出一套从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到品牌建设的“组合拳”,促进茶叶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做大做强、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茶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