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道 关于雅的一种思考

阅读:2230

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书香茶论”国际茶文化论坛第一回将在太湖之滨的巡塘古镇拉开帷幕。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总策划,著名当代艺术家叶放担纲此次茶论的发起人。“我们希望这次遍邀世界各地专家的论道,可以成为对当下‘茶已成显学’的一次反思。”叶放表示。
茶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享策略

1.jpg

此次“书香茶论”已酝酿近两年,有“中国雅生活先导者”之称的叶放,对于为期一天的活动,作出了极为精彩的构思:在太湖之滨的巡塘古镇,全场活动分为上午论坛、下午茶会、晚上雅集,并分别以《诗经》中的风、雅、颂命名。应邀参加的海内外嘉宾有日本中国茶文化振兴协会代表、名古屋短期大学客座教授山口纪子,台湾紫藤庐创办人周渝,香港著名茶文化工作者叶荣枝,以及来自捷克、印度、德国的三位专家学者。

2.jpg

“茶文化的前世今生”是本届茶论的主题,学术性、国际性和体验性则是茶论的三大特点。叶放表示,学术性是指大家会探讨茶的思想观念与理论方法,即如何通过那些生活中茶享受的各种元素来实现以器载道,以形而下的现实生活来追寻形而上的审美理想,也就是说既探讨世界观也探讨方法论;国际性是指我们可以用国际的视角和格局来探讨茶,大家都说茶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发明的,历史悠久,渊源深厚,不仅茶叶品种繁多,喝茶方法多样,而且很早就传播到了欧洲,影响深远。但是如今的英国虽然不产茶,英国人的“下午茶”,“立顿”茶却能闻名全球无人不知,成为一种世界性生活与品牌的流行,受到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大众的追捧。这其中是否也有一些值得我们互相交流的内容呢?
叶放由此认为,与其说茶是一种时尚的营销,倒不如说茶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享策略,也许这才是茶文化的基本。无疑,茶的未来发展,值得爱茶人共同去思考。所谓体验性是则指爱茶人们不仅纸上谈兵也要以茶论道,此次茶论的一大亮点,就是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专家与爱茶人不仅要进行学术上的讨论,还要进行茶艺上的切磋;不管茶主人对各种茶、水、器等元素的艺术和谐,赋予了多少心思与情怀,茶汤永远是茶客人首要而最终的品评,所谓“好汤硬道理”。
活动特设了三种不同身份者:茶专家、茶主人、茶客人。茶专家,也同时可以是茶主人,在当天的活动中茶专家特设茶席来招待各路茶客人;活动主办方对茶专家有一些要求,首先其人必须是茶学问方面的学术专家和意见领袖。他应该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并且同时经常和大众保持一定的分享。
“台北市有58家星巴克, 台北市只有一家紫藤庐”
1981年,周渝在台北首创结合生活、艺术和文化的茶艺馆“紫藤庐”,三十五年来,出入茶馆的知青与文化人开枝蔓叶,各自形成台湾独特的文化风景,紫藤庐也成为台北的传奇。当年曾有文化名人说过:“台北市有58家星巴克,台北市只有一家紫藤庐”。
在周渝的茶生活中,一天应该是这样开始的:清早醒来,还有些懵懂,意识到这又是一天的开始了!生命的这一天要立下怎样的一个起点呢?起来先烧上一壶泉水,走到小茶桌前坐下,取出一块素方铺上,这块横式长方形朴素的棉布,在你用两手打开,平整中正地铺展在面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挺直了腰干,坐正了身体。铺开的素方像是一片土地,你立足的土地!于是,一天的起点,就仪式性地开始了!然后依序地置放壶承、小茶壶、茶杯、竹茶匙、茶则、水方……每件器物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在当下的每个时刻,虔敬地将它们一一置放在某处适当位置,这些有着各自美感的器物
错落有致地组成了一个和谐安定又生动的立体画面。
接下来一支有灵气的或有特殊个性的茶在召唤着你,于是,就继续认真地做“当下”每一时刻该做的事,不是公式般的操作,而是与水、茶、茶器在时间的进程中做细致而有趣的对话……
作为此次茶论活动的专家嘉宾,周渝近年来对茶文化进行了精研。他表示,对于一个对大自然有深深体会与受益的茶人来说,饮一泡野放茶或自然生态茶,十足可令人发现并感受到那美丽而富生命力的自然世界及其精神,无论是一个人独自品茶的沉思默想,或是从一席茶的随机活泼的交谈中;或在面对问题或难关时,沏一壶茶,放松身心,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灵感。它可能默默改变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甚至对工作内容的思考。一个由茶汤茶气逐渐改变的世界就从个人身上开始发生,逐渐影响延伸出去。
到底什么是雅?茶要如何才会雅?
今年上半年,香港美食评论家蔡澜发文点评中国茶道,引起茶界内外的广泛关注,最大的分歧在于有人认为茶需要有美学,有人认为喝茶谈美学就是装腔作势,茶想怎么喝就怎么喝。事实上,这些争议并非拜这篇文章所赐,文章激起的是茶界内外早已存在的种种争议,蔡澜的文章只是使之成为了社交网络的公共话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雅?茶要如何才会雅?
叶放表示,所谓雅的本意应该是“中正”,符合规范的美好和高尚,所谓“雅生活”,指的也是一种“正”。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对美的追求都会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一览无余,比如中国传统士大夫们思想行为极为自信潇洒的魏晋时代,文人们清静无为、不滞于物、不拘于礼节,热爱自然寄情于天地日月、山河万物,他们常常席地而坐、酒酣而舞、雅集会友。这些艺术性的人文气质传承至今,沉淀为端庄娴静的静态美、潇洒飘逸的浪漫美。
然而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当下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对美的追求却并没有太多的进步,叶放对此特别强调,无论是对西式的盲目崇拜,还是对传统的盲目回溯,都是过于追求生活方式外在的形,而没有汲取到“雅”的精髓,拘泥于形式的拿来主义,从来无关“真正的生活艺术,刻意的‘装雅’行为实际是舍本逐末,本身已经落了下乘。”
在于9月28日举办的茶论活动中,“茶论其实是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思辨”将成为各方来宾的主论题,叶放认为:喝茶离不开茶叶、茶水、茶器、茶人和“环境、茶客这些元素,对于一次完美的茶享受来说,这些元素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物质性的载体,共同去承担精神上的享受,所以说茶是一种承载。与此同时,茶也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有素朴有堂皇,或简约或精致,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所谓‘也可以清心’,‘也可以修行’,这便是道。由器而道,诉求性灵与生命的安顿,如果日本人说的茶道是茶之道路的话,那么中国人所说的茶道就是茶之哲学。显然当下流行的茶道,严格意义上只是茶艺、茶法,最终能否得道,全凭个人的感悟、领悟、顿悟、觉悟各种悟。茶其实并无富贵与清贫之分,喝茶的理想状态是一种自在自如自由的人生境界,与天地造化相谐而诉求人茶合一,所谓从茶是茶,经茶非茶,到茶乃茶。”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一巷11号商业机关服务局第二办公区2号楼415

邮 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580288

官方微信公众号:茶馆网

邮箱: teahouse@teahouse.org.cn